青少年如何预防白血病
作者 李巧燕
发表于 2025年9月

白血病作为恶性血液肿瘤,其发生源于造血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导致的恶性克隆增殖,本质是环境暴露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 医学界强调“预防优于治疗”的理念,通过规避已知风险因子、优化生活方式及强化免疫防御,有助于阻断致癌物暴露、维持代谢稳态、增强DNA 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本文基于分子流行病学证据系统阐述青少年白血病的预防策略,为公共卫生实践提供参考。

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本质是骨髓等造血组织内的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增殖、分化成熟障碍与凋亡受阻,导致骨髓内原始细胞大量堆积,正常造血功能被严重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扩散。根据病理特征、细胞来源及病程进展速度,白血病主要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两大类。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结合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异常进行精细分型,对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人们认为,白血病的发生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遗传物质损伤累积,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生物/ 遗传因素。其核心致病机制包括关键基因发生染色体易位、点突变、基因扩增或缺失等,导致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或失活。

青少年白血病的常见诱因

绝大多数青少年白血病病因未明,其发生通常与环境暴露因素、遗传易感因素有关。多数病例为非遗传性,主要潜在风险包括电离辐射、特定化学毒物等。

先天性因素

白血病本身不具有遗传性和传染性,但其发生与某些先天性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是重要的内在诱因,可显著提升患病风险。另一方面,父母的相关情况及暴露史也构成关键影响因素。下列情况均可能增加子代罹患白血病的概率:父亲年龄过大、长期吸烟,或其泌尿生殖系统曾遭受辐射、化学毒物损害;母亲在妊娠期间接受过放射治疗、X线检查,或长期工作、生活于含致癌化学物质的环境中。

后天性因素

化学物质暴露 长期生活于含苯及其衍生物的环境中,或劣质家具、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持续超标时,有害化学物质极易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侵入人体,破坏造血干细胞DNA 稳定性,从而显著增加白血病发病概率。

有毒化合物接触 接触亚硝胺类农药、含砷制剂、铅苯超标油漆等毒物具有高风险。有毒化合物常存在于劣质喷漆玩具、文具及工业产品中,可经手口接触进入体内,干扰细胞代谢并诱导基因突变。

电离辐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微波炉的微量辐射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影响,但大剂量电离辐射危害明确。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