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幼儿教育
作者 吕吉
发表于 2025年9月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一种补充历法,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主要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类情况。其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时间知识体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意义

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可、喜爱和归属感。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能够让幼儿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学习立春节气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制作春联、学习春天的诗歌,感受春天的气息,了解立春的文化内涵。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幼儿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能够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例如,在学习冬至节气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了解冬至的习俗,如吃饺子、赏雪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幼儿能够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