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在记忆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作者 陈卡
发表于 2025年9月

两年前,我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我准备了很久,文稿修改了无数次,在家练习了很多次,说不上信心满满,但已有了些底气,所以前所未有地期望能获得一个好结果。可是,在比赛那天,我因为特别紧张,语速很快,导致演讲时长没有达标,成绩非常差。

“我本来可以更好”“我原来也是有获得新机会的可能的”这两句话翻来覆去地浮现在脑海里,我开始后悔没有对实战做更充足的准备,也幻想自己的表现达到预期后,我会过得多么称心如意。我在半梦半醒中,会回到那个讲台,开始重新演讲,以一种我满意的姿态演讲,得到想象中的掌声和机会。就像那个刻舟求剑的楚人,靠岸后以为能凭借船上的刻印找到丢失在水里的宝剑,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反反复复地回到记忆里的那个时刻,一头扎进水里,期望捡起那柄失落的、珍贵的宝剑。然而,时间的流逝,让我们不可能再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也注定我们难以找到令我们遗憾的那把宝剑。

那次已经有结果的比赛,不断地在我的遗憾里变成了一场没有结束的比赛。两条路展现在了我的面前,一条是我已经走过的糟糕的路,一条是我没经历过的、想象中必然是鲜花与玫瑰的路。就此,产生了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心理学家B·B.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