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1908年生,湖南浏阳人。从安源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游击队。历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1990年逝世。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浏阳河畔,不仅风光旖旎,物产丰富,而且人文精神深厚,谭嗣同、黄兴、徐特立、许光达等风云人物都诞生于浏阳河两岸。《浏阳河》这首民歌由徐叔华创作并面世后,很快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1955年9月27日下午五点,在中南海国务院礼堂,《浏阳河》中歌颂的毛泽东主席亲自给同饮湘江水的巾帼英雄李贞授勋。在那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暨授勋典礼上,李贞被授予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而早在两个多小时前,周恩来总理一边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一边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昔日的“旦娃子”,此时的女将军,她的脸上泛起了红潮,目光里写满了为革命奋斗一辈子的果敢和忠贞!
“旦娃子”投身革命斗争,“童养媳”收到了婆家的休书
1908年正月,从长沙府浏阳县一间茅草盖顶的房子里传出娃娃落地的哭叫声,她的父亲李光田朝屋外看了看,天色刚刚破晓,黑暗慢慢褪去,阳气慢慢上升,那就图个吉利叫个“旦娃子”的名儿吧,希望这个早晨出生的女娃子日子会蒸蒸日上——天下父母的愿望都一样。
哪知道,这对只有两亩薄地的夫妻,接连生下来六个女儿。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个月,做父亲的就因病撒手西去。战乱时期,风卷茅屋,雨侵土墙,家里揭不开锅,怎么办?孤寡母亲心一狠,把排行老二的李贞卖给了一个郎中世家,给一个叫古天顺的男孩做童养媳。那年古天顺也才十岁,什么也不懂。
李贞的苦日子就这样开始了。她给婆家挑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小孩……好像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婆婆不是妈妈,花钱买来的使唤丫头,不打白不打,不骂白不骂,李贞除了默默流泪,还能如何?熬过了童年到少年,熬到了1924年,十六岁的李贞和古天顺举办了婚礼。媳妇娶进了门,脾气暴躁的丈夫稍有不顺心,就抡起棍棒打李贞出气。有一天突然下雨了,李贞砍完柴一身湿透地回到家中,来不及收晾晒在外的衣服,婆婆对她破口大骂。李贞刚开口解释:“我上山砍柴去了,不知道今天会下雨。”丈夫就操起棍子把她一顿毒打。那天,一身湿透、披头散发的李贞,屈辱地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幸好,革命潮流涌起波涛,进步思想活跃在李贞身边!
1926年,一批革命人士由地下组织活动转为公开活动,工会、农会、妇女解放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一天,姐姐偷偷告诉李贞:“咱们这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呢。”见妹妹听得两眼放光,姐姐接着说:“旦娃子,我们一起闹革命吧。”就这样,李贞来到永和区,秘密加入了妇女解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