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在古代并非井栏
作者 李清
发表于 2025年9月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注释表示其中的“床”指井栏,“床”的古今含义不同,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床”在古代是指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全面。

“床”原写作“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牀,安身之坐者,从木爿声。”观察甲骨文与金文字形,可见其结构均像有腿的木板卧具,与“井栏”的形态毫无关联。“爿”(pán)为声旁,表示“劈开的木片”,这一造字元素强调了“床”的木质材料属性。

先秦时期,“床”就已作为卧具被人们使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动地描绘了昆虫随季节变化的行为特征。按照季节的推移,九月时昆虫“在户”即进入室内;到了十月,昆虫因天气寒冷而钻入室内卧具之下,这既符合自然物候规律,也符合诗句的内在逻辑。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