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与长亭
作者 鲍安顺
发表于 2025年9月

唐代诗人戴叔伦写有《赋得长亭柳》:“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秋望长亭,风景凄迷,目光中的眺望多么像深秋的柳树,让人睹物伤情、触景生情。因此,古人在与友人告别时,多多折取柳枝,多多赠予。试想,如果到了秋深时,那柳叶不在了,友人也远在天涯,就会令人心生遗憾,多有伤感。可见,长亭与柳,构成了古代诗文风光,也构成了古人绵密深沉的心灵气象。

唐朝诗人许浑骑马奔赴长安应试,路经潼关时,他登上驿楼长亭凭栏远眺,心绪愁肠百结,于是写下了《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的上阕写道:“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可见,在秋意绵密时,诗人于长亭饮酒,在举目眺望里,想象西岳华山高耸入云,那莽莽苍苍的中条山色,烟雨蒙蒙,气象肃穆。诗的下阕写道:“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诗情纷繁,扑朔迷离,诗人想象不久之后就要置身繁华京都,为了功名利禄去考场拼搏,瞬间觉得前途莫测、人生渺茫,犹如家乡渔樵生活的恍惚梦境,让他心生苍凉。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