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深处的精神栖息地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动,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者”所追求的,正是如山一般的肃穆、沉静与永恒。如今,我们坐在教室里,读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千百年前的诗句中的青山依然苍翠。作为一种重要意象,“山”在文人的推崇中逐渐升华为超越地理意义的精神象征,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精神的栖息地。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写下一篇《归去来兮辞》,从此归隐田园,与南山相伴。一个秋日傍晚,劳作归来的陶渊明看到东篱下长满了菊花,便兴致盎然地采摘起来。当他直起腰身时,南山就这样不经意地撞进视野。傍晚时分,南山的景致甚佳,雾气在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