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织网,谁揽明月入怀
作者 周欣颖
发表于 2025年9月

教室窗外飘着细碎的柳絮,此时我正伏案抄录《洛神赋》。曹植笔下的宓妃踏着洛水烟波而来,她的裙裾沾满魏晋的月光,而写下这般华彩的少年,却在后半生被囚禁于兄长织就的金丝笼中。翻开古代文学史的厚重书卷,仿佛踏入一片迷雾缭绕的森林,每一个文人的故事都如同一棵独特的树木,枝丫间缠绕着命运的丝线。在文字的森林中漫步,我常常被一种宿命感紧紧攫住,那些文学大家的人生轨迹,看似随意勾勒,实则暗藏玄机,让我不禁思索:命运,到底让谁如愿了?

曹丕与曹植的故事,是历史长卷上荒诞的注脚。本钟情于文学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尽显对笔墨的热爱,却被命运推上了高位。即使成为帝王,钟嵘的《诗品》也只将其诗列为中品。反观曹植,视辞赋为小道,一心追逐政治荣光,最终却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文人形象载入史册。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恰似两条相交的弧线,在命运的棋盘上走出错位的棋局。

在宋代文学文献课上,王安石的故事又如一颗石子投入我内心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