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私人飞机市场一度被描述为“池小鱼大”。中国买家喜欢买“重型金属飞机”——大型、远程、豪华,价格在3 000万美元以上。在流动性充沛的那几年,大亨们兴致勃勃买来的大飞机,多数时间停在停机坪上,也因此被叫作“停机坪上的首饰”。
但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
在2008年那轮众所周知的放水后,来自中国的私人飞机买家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全球私人飞机产业,但与国外的私人飞机拥有者们相比,国内的富豪机主们更明显地体现了“风水轮流转”这句老话。在过去10多年中,持有公务机的人群一直处在快速变动中,在一轮又一轮的波峰与低谷过后,终于迎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按照中国公务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廖学锋的话来说,经过疫情,现在还在使用公务机的客户,产业都经受住了巨大的挑战,未来几年的更换频率会比前两年低很多。换句话说,尽管他认为中国并不存在“老钱”,但几十个大起大落的首富、几十架私人飞机的抛售过后,中国企业家群体已经表现出“累积性发展”的迹象。
这个小众产业如同一个微观世界,富豪机主们的轮替与稳定构成一个有趣的切面和窗口,可供观察经济的活跃程度与财富变迁。
- 01 -钱的流向与周期的动荡
廖学锋学飞机设计出身,曾担任雷神飞机、庞巴迪等国际制造商的中国销售负责人,2010年离开庞巴迪创办中国公务航空集团。与飞机打交道30年,廖学锋卖掉了将近200架飞机。
买方的变化很有意思。1997年廖学锋在中国卖出第一架公务机,买方是海航旗下的金鹿航空。那一年中国刚刚出现公务包机,以境外客户为主。当时正是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四五年,外资公司观望过后正式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很多外企高管到中国出差。
2008年之后,中国企业家正式开始较成规模地购买公务机,到2009年中国大概出现30架私人飞机。这一轮次的买方大多来自房地产与能源行业,尤其是地产,“放水”创造了大量财富,而按照easy money easy go的说法,在赌场赚到的钱花起来是最大方的。
到了2014年、2015年,第二方队的私人飞机买家粉墨登场——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们,一部分P2P创业者以及制造业老总们。
再到近几年,各种红利退去,私人飞机的买方更多变成了实体经济的企业家——高端制造业的老板们以及那些卖矿的、炼钢的、制药的实业家。
公务机机主的变化代表着钱的流向。从地产、能源到互联网、金融、制造,再到高端制造、大宗商品、医药,行业的起落应和着中国最富有人群的造富曲线。在最高峰时,大中华区有600多架私人飞机,低谷时则只剩400多架。尤其是在2018年政策层面启动“出清”后,机队中“离队”数量变多。所谓“离队”即机主由于种种原因不再持有公务机。
坊间甚至有“私人飞机魔咒”的说法。不少人在购买私人飞机时处于个体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上升期,买完之后遇到各种问题,在“颠簸”中就把飞机卖掉了。
2010年,汉能集团创始人李河君成为中国首位拥有私人飞机的光伏巨头,同年他重修祖宅,经风水先生指点为老宅前的鱼塘围上大理石栏杆,还雕了15个不同寓意的石像。而当李河君的财富帝国崩塌后,旗下两架湾流G550早早卖给了融资租赁公司。
恒大也买过四五架公务机,曾是中国拥有公务机最多的企业之一。雨润集团祝义财、三胞集团袁亚非、甘肃前首富阙文彬等富豪也曾在高光时期入手私人飞机,后来纷纷“离队”。
廖学锋对“私人飞机魔咒”的说法不是很赞同,但国际上有不少经济判断的指标,比如高楼系数——迪拜塔的建设进程刚过半,迪拜便遭遇金融危机。廖学锋还在业内开过一个玩笑,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可能就是中国航空业这个发展阶段的顶点。
无人逃得过周期的波动,时机很重要,搞反了就是追涨杀跌。
前几年有位老板打算出售一架飞机,廖学锋建议以700多万美元的价格出手,老板说再等等,结果越等越低,“永远在追尾巴”。年初,廖学锋又找到一位喜欢这架飞机的买家。卖飞机的老板说,价格漲上来了,是不是市场恢复了,我们再等等。结果又是越等越低。
“很多企业家喜欢追高,一架飞机1 000万美元的时候,他嫌贵,涨到1 100万美元时,他出价1 050万美元,等他愿意出1 100万美元的时候飞机已经涨到1 150万美元了,始终差半步。卖的时候也是一样。”廖学锋说。
-02-问题拥有者
舆论风向对于那些抛售飞机的前首富们不由自主地略有刻薄。媒体谈起李河君的两架湾流G550,喜欢提及他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前后几年,不时乘坐“汉能号”私人飞机回家乡广东河源,并给村里的老人派发红包。忽略的一个信息则是汉能投资的第一个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基地就在河源。也许这两个切面共同构成了李河君买私人飞机的原因——面子和生意。
在廖学锋眼里,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企业家,所有买东西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顶级销售和平庸销售的区别在于,好销售能够了解问题拥有者的问题,而平庸销售永远被动地提供方案,却不知道对方是否需要。
“客户找来说,我要买这架飞机,大概出这么多钱,现在就想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销售会很高兴地认为买家来了。但我不会这么快下结论,而是反问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买这架飞机?用途是什么?通过交流就会发现,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