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李宁高举火炬环绕鸟巢一周,在灿烂的烟火中,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
那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外有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伴随着“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歌声,华丽的奥运会让中国站在了聚光灯下,极大地振奋了所有人的士气,一切都是那样生机盎然。
“我是2010年毕业的,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也不需要做特别提前的规划,”一名35岁的受访者表示,“当时整个经济在向前走,还有很多小的创业公司,非常热闹,未来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可随着年龄增长,职场生涯失去了想象的丰满,只剩下现实的骨感。四川大学周伟教授曾经以上海和成都两市30万份招聘广告为样本分析得出,上海八成以上、成都七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命运在35岁的路口摇了摇铃,人生突然失去不少选择权。
事实上,35岁危机是一个广义的范围,不止包括被裁员。不少受访者依然有着工作,甚至在外人看来算得上光鲜,但内心却充满了疲惫:到了35岁,职业步入瓶颈,全是靠大量加班得来,长期难以为继,可偏偏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车贷,不敢偏离半点航向。
可生活总要继续,从35岁往后看,还有至少20年的工作时间。面对越走越窄的人生路,究竟还能怎么选?
生命中的“随大流”
微博上有一个关于“最后悔学的专业”热搜,几乎每个热门专业都上了榜,一位网友评论道:“女生、建筑,读之前超热门,但毕业即失业,建筑已经是夕阳行业了,基本找不到工作,然后去做了室内设计、橱柜设计,再后来又去当幼教,最后当金融行业的前台,又因疫情不景气公司没了。”
另一人则表示:“一个表妹学了心理学,另一个表妹学了工商管理,学校都不是名校但也不算太差。毕业后为了就業,前者拼命考教资去了培训班教数学,后者拼尽全力最后考了个街道办。考的过程努力程度胜过高考、比肩考研,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堪比大学四年,父母都疑惑那大学四年在干啥呢?”
下方有评论回复道:“专业选错了,这些专业都是官二代、富二代、老板子弟的专属专业,没钱没背景等于毕业就失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滞后的。当市场某一行业特别火爆时,对应的分数线就会水涨船高,但等到学生毕业,往往是此一时彼一时,奔着热门却是失望而归。
“我2007年参加高考,”毕业于985大学工商管理系、今年34岁的王丹表示,“本科毕业时,主流是去银行或四大(审计事务所)。但四大不限制专业,这意味着入学时比自己分数低一大截的物理化学系都能进,很多同学是打算借机跨专业。毕业时,我的学生思维很重,觉得这么高分考到商学院,应该和其他专业区分开。另外,当年是外企国企优先,民企是排在最后的选择,一般都不想去。”
2007年是罕见的牛市,上证指数达到了6 124点的高位,与商科有关的专业更是高分热门。但谁也没想到,从2007年至今,股市再没有重回6 000点以上,且在王丹入学的第二年,股市直线下跌,一度低至1 664点。社会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商科人才,而工商管理系本身也是个坑:毕竟,谁需要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去做管理?
王丹笑道,如果有时光机,能提前预见未来十年中国市场的风云跌宕,她当初就不会选择工商管理系,更不会去银行。而是“读个计算机,毕业后去互联网行业,就像我有同学当年去了互联网,还是大家看不上的民企,没人知道未来会如何,就像随意地在人生中画了一条线,结果却驶上了截然不同的快车道”。
但世上没有如果。
银行的工作比王丹想象中更枯燥。“进去就是柜员,我们那一批只要是上海人,且是211大学商学院毕业的,拿银行Offer并不难,还能挑个心仪的银行。进去以后,发现从复旦到上大都在数钱,一数就是好几年。柜员的工作太单一了,没什么可跳槽的地方,要么就是做客户经理,但营销压力很大,我不想转。我还知道个二本毕业的,那人做了半年就调到分行去了,因为家里自带资源,完成KPI特别轻松,还能把他‘捞’上去。如果我是领导,也会偏爱这类人,毕竟自带存款或贷款,金融行业背景还是很重要的。”
王丹最终还是离开了银行。她考了会计相关证书,先后换了几家企业做财务,“这行业也挺饱和的,但总算换个行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