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VS清华:谁家的校友将手握中国汽车业的未来
作者 郝庆谦
发表于 2023年11月

尽管在整体学术排名上,同济大学难以同清华大学比肩,但具体到汽车领域,或许要另当别论。同济和清华一南一北两所高校,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院校,并且拥有第一个汽车领域内的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汽车专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该校拥有国内首座专业整车风洞中心——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自2009年建成投入运营,服务国内汽车品牌自主研发13年,风洞实验企业用户90余家。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

若论行业影响力,两所高校校友实力更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一汽集团现负责人邱现东、北汽总经理董扬、福特中国总裁兼CEO吴胜波、小鹏汽车联席总裁夏衍及高级副总裁何涛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校友包括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大推动者之一万钢、中国最大汽车制造集团“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及副总经济师王永清、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等。

在整理了超30家包含国企、民企、合资及外资车企,约450位左右高管的畢业院校信息之后,我们发现,尽管工科院校各有优势,但在传统汽车工业时代,同济大学以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霸主。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智能时代时,同济大学逐渐黯然失色,清华大学则异军突起,成为手握中国汽车业未来的最强王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数据仅包含公开可查询的高管信息,高管人员包含从创始人或董事长到总监级别。

传统燃油车时代,同济实力最强

高管校友绝对数量上(图1),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基本处于一线阵营。其中,同济大学力压清华大学,成为汽车界高管校友最多的高校。

不过,绝对数量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实力或行业认可度。由于区域、车企行业地位等因素,同一高校多数校友集中在一家车企的情况也会存在。因此,在绝对数量单一维度之外,高管校友在各车企间的分布情况更值得参考。

从车企分布数量看,同济大学高管校友分布在22家车企(图2),数量上继续领先其他高校,而且排位上整体和高管绝对数量基本保持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取代了北京理工大学,这也从某种程度表明,相较北京理工大学,在乘用车领域,武汉理工大学拥有相对更高的行业认可度。

另外,我们也比较了各高校高管校友在不同性质的车企如国企、民企、外资及合资车企的分布情况(图3)。

国企和民营车企中,清华大学高管校友数量最多。同济大学仅在外资及合资车企拥有最多高管校友。但是,国企、民企、外资及合资车企高管数量皆位居前三的高校只有同济大学。

整体而言,无论高管绝对数量,还是高管在不同车企的分布数量,同济系校友无疑实力最强,行业认可度最高。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紧邻上海国际汽车城,区位优势自不必多说。该校汽车学院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大的研究团队,更重要的是,万钢对提升同济大学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以德语、英语的双外语教学为特色。多年来,学院与德国多所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双语能力以及国际视野都使得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毕业生受到车企的广泛青睐,尤其是德国车企。

师资配备上,汽车学院拥有专职教师95人,包含4名外籍教授;现有教育部节能环保汽车创新团队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5人;长江学者1人;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3人。

本文刊登于《中欧商业评论》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